帶你了解造血干細胞移植全過程
說起造血干細胞移植,很多人都知道——是治療血液病的一種方法。但是再細問一下,這種方法是如何進行的呢?得到的回答可能是:知道是知道,但說不清楚,反正就是那么回事。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了解一些相關性概念即可,但對于即將或準備做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及家屬來說,則需要清楚明白整個移植過程,這樣才能與醫護人員高度配合,做到遇事不慌張,有的放矢的面對一些緊急情況,使患者早日出倉并早日康復。
造血干細胞移植雖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但是為了讓大家能看懂,今天我們以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為例,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將這個過程分以下四個步驟為大家進行闡述:
一、尋找配型通常所說的血液配型指紅細胞血型,分為A型、B型、O型、AB型四種情況,一般輸血前都要做供體和患者的紅細胞血型比對。而造血干細胞移植所說的配型,其實是指人體白細胞上面的一種特殊的識別系統——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這與人體的免疫系統密切相關。所以,血型不合并不影響兩個人移植配型。
但如果供體和受體的HLA兼容性很差,那么移植到體內的干細胞就會被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攻擊,從而導致移植失敗。
因此,移植前最關鍵的就是看供體和受體的HLA是否匹配。
在尋找配型時,要穩定患者的病情,最好處于疾病緩解的狀態,此時沒有出現感染等并發癥,也沒有嚴重的合并癥,比如心臟病等,這樣能夠讓患者獲得最大的治愈機會。
同時,要尋找匹配的造血干細胞,遵循優中選優的原則。
常見的供著來源有:
①:HLA系統全相合的造血干細胞;
②: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中尋找具有半相合的造血干細胞;
③:從骨髓庫中尋找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匹配度比較高的骨髓造血干細胞或者臍帶血干細胞。
二、進入移植倉
當患者病情穩定后,同時也找到合適的供者時,就可以安排病人進行移植了。這時,患者需要進入無菌病房,也稱為無菌倉。
進到無菌倉后,需要用多種藥物進行預處理:
一是想辦法把患者體內異常的骨髓造血干細胞清理掉,相當于給即將移植進來的造血干細胞挪出位置;
二是抑制或摧毀體內免疫系統,以免移植物被排斥;
三是盡可能清除基礎疾病,減少復發。
在此期間患者的飲食相當重要,所有吃的全部要經過微波爐高溫加熱,這一點主管醫生會和家屬交代的十分清楚,按“醫囑”執行即可。
三、回輸造血干細胞清理掉體內異常的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同時,采集供者的造血干細胞,并將采集好的干細胞像輸血一樣,輸到患者體內。
造血干細胞有個特點——歸巢功能,就是輸到患者外周血液中的干細胞,會自動地通過循環系統,回歸到骨髓之中,重建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這個歸巢的過程大概需要一到兩周時間。
待植入的造血干細胞在患者體內成功造血,產生了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血細胞后,就說明移植成功了,也稱為植活。
移植后的輸血
此時,為確保受者安全,應盡量維持血小板不低于20×10*9/L,對有活動性出血或需要進行有創性操作時,血小板應維持在50×10*9/L以上。血紅蛋白應維持在70g/L以上。最好采用成分輸血。
為避免輸血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有血制品必須先進行放射(15-20Gy)以滅活T淋巴細胞,或用白細胞過濾器以去除淋巴細胞,這種做法同時能避免白細胞相關的輸血反應及減少巨細胞病毒傳播的危險性。
對于ABO血型不合的患者,血型小不合,移植后可選用供者型或O型紅細胞及受者型血小板,直至血型轉為供者型。ABO血型大不合,移植后可選用受者型紅細胞和供者型血小板,直至血型轉化為供者血型,也可全部輸O型紅細胞及AB型血小板。對于大小均不合的患者,可輸O型紅細胞和AB型血小板。
四、重建免疫系統植活后,患者造血功能逐漸恢復,當血細胞各項指標達標后,就可以出倉了。出倉后還要進行移植后的處理,比如使用免疫抑制劑。
而且,患者的造血功能重建后,免疫系統會逐漸重建,但是一般需要一年甚至更久,在這期間需要面臨四大難關:并發癥、感染、排異、復發。
移植出倉后患者免疫系統基本和剛出生的嬰兒相當,所以出倉后需要小心又小心。這時,人體免疫功能主要由體液、細胞等實體來承擔,需要預防的是細菌、病毒、真菌、結核及寄生蟲等感染。